7月10日至7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追溯红色院史·探访鲁艺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陕西延安开展实践活动。通过重走革命之路追根溯源,团队成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运用革命旧址与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歌曲原址复唱、集体朗诵、舞剧排演等主题活动,弘扬延安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追根溯源:探寻鲁艺发展历程
7月14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延安文艺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讲解员介绍道:“烽火岁月里,延安文艺的号角一经吹响,大江南北的文艺工作者奔赴鲁迅艺术学院,寻求文艺救国救民的真理。八十余年前,在西北黄土高原小山坳里,鲁艺群贤云集,文星荟萃,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师生们自己挖窑洞、建校舍,上山开荒,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划下了一道灿烂的光芒。”
在一帧帧发黄的相片中品读革命历史,在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中领会革命精神,实践团队以新时代新闻人的身份回到鲁艺历史源头,感悟“露天上课,室外排练”的教学模式,体会“以大美之艺,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明德”的鲁艺精神。
据介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为延安文艺的一支劲旅,创作了大批经典的诗、歌、书、画、照片等作品,获得了军民同心、革命战士决心、革命队伍凝心、人民群众欢心的,彪炳史册的辉煌战果。实践队员孙延璐在离开纪念馆前感叹道:“鲁艺的‘人’‘物’‘事’‘史’,正是我们青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教科书和资料库,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学子,我们应该尽涓滴寸功,继承光荣传统,传承鲁艺精神。”
经典再现:传颂红色文艺作品
为利用好红色资源,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多个革命旧址处传诵红色文艺作品。
在杨家岭、枣园两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实践团分别在两处的毛泽东旧居前朗诵《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经典作品。站在先辈们奋斗过的土地上进行原址诵读,一代伟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让实践团成员为之动容。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实践团队在延安桥儿沟鲁艺旧址前传唱红色歌曲,进行舞剧演绎,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在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前实践团一同诵读《毛泽东陕北公学题词》。
“不畏艰险,奔涌向前!”实践团队在延河水畔,宝塔山下诵读《延安精神 信仰之光》。身处群峰之巅,铿锵有力的朗诵引得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这是当地游客与实践团队在一次短暂的交流碰撞中迸发出的和谐精神共鸣,这份共鸣来自于文化自信力,来自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是对优秀文化传播活动的认可与肯定。
以完备的专业技能武装自己,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演绎经典,实践团队通过党史教育、校史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形式,传承陕北公学的红色基因,弘扬强劲有力的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和老延大精神。
奔涌向前:继承发扬鲁艺精神
传承延安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或仅仅一个时代的人可以做到的,它是持久的、深刻的。在探访鲁艺的过程中,带队老师李佳欣在鲁艺旧址前开展《以青春之我,撑华夏之梦》的主题党课,讲述抗日救亡音乐艺术家冼星海的故事:纵观冼星海先生的一生,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岗位上奉献自我。
聆听完主题党课后,团队成员梁俊凯分享心得道:“继承革命先辈的优秀传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做一名无私奉献者、担当实干者、弘扬正气者。”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新时代新闻人的身份从老一辈鲁艺工作者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追溯红色院史历程,传颂经典文艺作品。以新时代新青年的崭新风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懈追求,奋勇向前。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鲁艺的继承人、传承人,继承光荣历史的同时,也需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延安精神和鲁艺精神的使命,让延安精神和鲁艺精神指引我们再出发,再迈进!”
(责任编辑——校团委新媒体中心梁小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