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时政要闻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时政要闻

青少年朋友,政府工作报告@你了

  • 来源:校团委
  • 发布者:新媒体中心
  • 浏览量:

3月5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其中这些内容

与广大青少年息息相关

令人期待

↓↓↓


1、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2、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4、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5、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6、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7、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8、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9、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

10、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11、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12、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13、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14、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15、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16、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17、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18、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19、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20、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21、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22、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23、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

24、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25、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26、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27、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28、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29、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30、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1、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32、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33、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发放,清理整治欠薪,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

34、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35、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36、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37、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38、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

39、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40、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1、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

42、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43、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

44、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45、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46、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

47、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48、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49、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0、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校团委新媒体中心林泽坪)